傅斯年:被气死在讲台上的国学大师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傅斯年 百度百科 傅斯年:被气死在讲台上的国学大师

傅斯年:被气死在讲台上的国学大师

2023-03-14 09:1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文/蓝梦岛主

原创文章,已开启全网维权,抄袭必究!

有一种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叫傅斯年,文能当“学霸”,武能当“老大”。

1896年3月26日,傅斯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诗书世家,先祖傅以渐是清朝的第一位状元。

傅斯年自幼就具备“大哥”潜质,既“能力惊人”,又“乐于助人”,经常为同窗捉刀代笔,同时写出四五种风格的作文,交上去后还都能得到高分,人送外号“黄河流域第一才子”。

(傅斯年)1916年,20岁的傅斯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(平均分92.6)考入北京大学文科。即便是最顶级的名校,也无法掩盖傅斯年的锋芒,在人才济济的北大,他仍是校园里最亮的那颗星。一是他成绩好,门门功课都是第一;二是他能力强,走到哪里都是“大哥”。

这里的“能力”,不只是能打,还有人缘和凝聚力,无论是在老家聊城还是在首都北京,就是有一群小弟愿意跟着他、捧着他、听他话。

当然,“大哥”的名声和号召力也是一拳一拳打出来的,傅斯年没少出手,也没少挨揍,但从来没怂过,曾被几十个大汉压在身底下痛殴,愣是没吭一声。

(年轻时的傅斯年)

1917年,傅斯年21岁,上大二,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了一位叫胡适的海归教授,讲中国哲学史,刚刚26岁,比有些北大学生还年轻,比傅斯年也不过大5岁,再加上很多学生认为他“思想造反”,不配做大学教授,所以筹划将其赶出北大。

傅斯年有个好朋友叫顾颉刚,是哲学系的学生,他听了胡适的课,认为胡适的学问虽然确实不如其他老教授,但胜在“有眼光,有胆量,有断制,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史学家”。顾颉刚喜欢胡适,不希望他真被赶出北大,于是找傅斯年帮忙,让他带领着一帮小弟去听胡适的课。傅斯年听了一堂课后,也觉得确有新意,于是对哲学系的学生说:“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,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,你们不能闹。”傅斯年在北大学生中素有威信,他的一席话,就将这场风波平息了。这件事的蝴蝶效应很大,傅斯年与胡适二人因此成为莫逆之交,对后来的中国文史影响深远。

(年轻时的胡适)

除了历史学家、教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傅斯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,那就是五四学生运动领袖之一。

一场声势五四运动,让傅斯年由北大学生的“老大”晋升为全京城学生的“老大”。1919年5月4日,傅斯年是北京城十三校游行学生的总指挥,他上午运筹帷幄制定计划,下午手举大旗走在队伍最前面,带领着三千多人去火烧赵家楼。

傅斯年为人义气,第二天坚持要营救被捕的三十二位学生,结果与激进派争斗起来,被打坏了眼镜,一气之下干脆退出了学生会。当年夏天,傅斯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,远赴欧洲求学,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、伦敦大学研究院、柏林大学哲学院。

在欧洲留学期间,傅斯年结识了陈寅恪和俞大维,三人本来都是文科生,但俞大维后来却改行学了航空,至于原因,他说:“搞文史的人中出了傅胖子,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。”俞大维此言或有调侃之意,但也不难看出,傅斯年确实是个天赋异禀的学霸。

(五四运动)

1926年,傅斯年回国,先是担任了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,后又接受蔡元培的聘请,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,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史语所。

傅斯年在担任史语所所长的23年期间,不但组织整理了明清史料,出版了70多种学术著作,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历史、语言、考古、人类学等专业人才,由他领导的殷墟发掘和李庄模式,更是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,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。

总之,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领导能力,傅斯年都堪称超然,他自己也曾说过:“胡适比我伟大,但我比胡适能干。”这句评价很精准,论干实事,那个时代确实没有人能超过傅斯年。

(傅斯年与胡适)

更难得的是,傅斯年博学但不刻板,性格非常幽默。有一次,罗家伦调侃道:“你这个大胖子,怎么能和人打架?”傅斯年答道:“我以质量乘速度,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,可以压倒一切!”另外,傅斯年尤以疼爱学生著称,所以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尊崇。

1949年,傅斯年随史语所迁至台北,兼任台大校长。由于身体肥胖,傅斯年晚年三高问题比较严重。

1950年12月20日,傅斯年参加蒋梦麟(原北京大学校长)组织的教育行政质询会议,被一位外号“郭大炮”的参议员指责台大歧视台籍教授和原住民学生。傅斯年作为校长怒发冲冠,上台一一批驳,却因情绪过于激动,突发脑溢血倒在当场,继而过世,终年54岁。

(傅斯年勘察殷墟挖掘)

傅斯年不幸去世后,新闻报道广播说“傅斯年先生弃世”,被其学生听成了“傅斯年先生气死”,台大学生怒不可遏,聚众示威,要求校方必须严惩凶手。后来官方只能反复解释澄清说,傅校长不是“气死”,而是“弃世”。

实际上,傅斯年先生虽然是因突发脑溢血“弃世”的,但究其根本原因,也确实是“气死”的。

傅斯年逝世后,遗体安葬于台湾大学校园内。台湾大学的象征“傅钟”,正是为纪念傅斯年设立的,每节上下课“傅钟”会鸣响21声,因为傅斯年有句名言:“一天只有21小时,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。”

(本文完~)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